尽管还未开学,一些还走在求职路上的毕业生已早早来到学校“碰运气”。但近期专门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机会并不多,不少学生留在学校无聊地上网打发时间。
“除开一些大环境的因素外,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仍是大学生求职的一大问题”,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王创深有感触,“规划得好的学生求职明显会顺利得多,另一些学生则到现在还茫然无措,四处瞎撞”。
工作无着落算命求安慰
某高校BBS上每日推出星座运势,学生可以查询当天的学业运和求职运等。一名学生的留言颇能代表一些毕业生现在的心态:“工作还没有着落,现在连招聘会的‘场’都没得赶,每天上网算算也只能安慰一下自己了。”
这样的网络测试在一些门户网站上也频频出现。只要测试者回答几个问题,或者输入自己的“星座”,电脑就会给出一个“适合职业”,如艺术工作、会计、秘书等。此外,一些“面试宝典”、“你适合做什么工作”之类的求职指导书籍也在市面上热销,虽然谈不上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也吸引了不少人购买。这体现了大学毕业生对求职指导的渴求和茫然无头绪的现状。
基础性及综合性学科最需职业规划
据了解,目前全国高校的职业规划还处于普及阶段,只有很少一些学校的就业办在校内设有职业规划的课程。“美国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有职业规划了,中国的学生现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就很盲目,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生读完四年书依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李向明介绍,上个月该校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研,发现多数学生求职很盲目,参加招聘会效率不高。
这其中又尤以基础性及综合性学科的毕业生最为突出。在去年年底的综合招聘会上,暨南大学经济学毕业的一名硕士生竟然跑到清远某医院的展台前投简历,而医院对这个专业并没有需求。他表示,“经济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吃香,似乎跟很多专业沾边,又似乎做哪一行都很难立刻上手。班上一些同学选择继续读博或出国深造,另一些则四处碰运气,只想着把简历投出去。”
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有些基础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中文等,它们为学术研究及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但对于选择求职的学生来说,他们如果单纯依靠宽泛的学科架构是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因此,职业规划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就尤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