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大学生招聘会爆棚
近八成受访应届生工作尚无着落
本报开展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1522个调查样本中50.3%学生因经验欠缺阻碍求职
本报讯 全球经济衰退不期而至,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就业现状如何?本报委托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感觉就业形势不算恶劣,但截至目前,已签约学生占受访者比例的4.6%。
已签约学生
占受访者比例4.6%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签约学生占受访者比例为4.6%,近半(49.5%)的学生还没找到工作,有14.9%的学生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值得关注的是还有27.4%的学生不想马上就业,这一类也可归并入没找到工作的行列,由此可见,近八成在校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还没有着落。
逾一成担心
金融危机不利求职
调查显示,50.3%的学生认为经验欠缺是求职中最大问题。虽然企业和学校给大学生创造了很多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但还是有很多人在课余时间没能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导致在求职时缺乏经验优势。10.9%的受访者最担心的问题是对社会缺乏了解;10.2%的人最担心自己专业不好。
此外,12.1%的受访学生认为,金融危机的到来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成为他们最为担心的问题。
近四成希望
从就业指导中心获助
近年随着就业难度的逐年增加,各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学生们对就业指导中心也寄予厚望。
调查结果显示,38.6%的受访学生希望从就业指导中心获得用人单位方面的信息,36.4%的学生希望得到求职心理辅导。
本次开展的调查报告采用随机访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北京高校2009届应届毕业生,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吉利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13所大专院校。调查样本1522个,其中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Q吧) 的比例为12:1.5:1。
■ 数说
52.7% 学生毕业后打算就业
在随意抽查13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后,只有52.7%的学生毕业后打算就业,包括求职、考公务员、考研(Q吧) 、创业等。从总体上看,只有26.6%的毕业生将求职作为毕业后的惟一选择;32.5%的学生选择考研,清华、北大两所高校选择考研的学生比例尤多;25.3%的学生考研求职两手准备;11.1%的学生毕业后打算出国,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只有3.7%。
10.5% 对就业形势表示悲观
在谈及当前就业形势时,50.3%的受访者表示形势一般;持乐观态度的受访者占被访学生的39.2%;只有10.5%的受访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示悲观。为此,大部分学生面对就业还没有感觉到太大的压力。
44.2% 求职首选事业单位
调查显示,事业单位是北京高校毕业生最大的择业方向。44.2%的受访学生表示毕业后的择业方向是事业单位;26.5%的学生选择国有单位;青睐外资企业的学生只有18%,而选择民企和私企的学生最少,只有11.3%。
据了解,以往大学生就业意向中,外资企业的人气一般都很高,甚至高于国营企业、政府机关,但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已大大减弱,这与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78% 京沪为首选就业地区
关于就业地区,51.8%的学生首选北京,尤其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将北京作为首选工作地点的学生比例都在八成以上;26.2%的学生优先考虑去上海就业;首选就业地区为中西部大中城市的学生只有3.3%,优先考虑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只占受访者的0.9%;此外,还有0.6%的学生表示要优先考虑籍贯所在地,选择回老家工作。
由此可见,即使金融危机就业难度加大,北京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地域期望仍很高。
当问及“如求职较困难,你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时,22.7%的学生表示坚决不接受;55%的学生则表示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只有22.3%的学生乐于接受。
4.7% 愿意选择房地产业
在行业选择上,被访学生的理想行业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电力、石化等能源业;政府机关;金融、证券、保险业等金融行业;制造业。四类行业的被选比例分别为:27.2%、27%、22%、18.3%;此外,新闻出版业、教育业、商贸业也是毕业生的理想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4.7%的学生将房地产业定为理想行业,金融危机极大挫伤了高校学生对房地产业的信心;相比之下,虽然金融业和制造业受到本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这两大行业仍备受青睐,仅次于能源产业、政府机关。
57.4% 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
薪酬福利一直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众多影响因素中惟一可以量化的实质性因素,调查结果显示,57.4%的学生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还有25.5%的受访者的最低月薪期望值在2000元以下。这一数字低于6月中旬出炉的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中30%的比例,可见,北京高校学生薪金期望值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业可考虑去中小城市
■ 专家建议
昨日,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郝健接受采访时表示,应届毕业生就业应调整好心态,同时,在当前形势下,可以考虑去中小城市进行就业。
简历:制作突出实习经验
郝健表示,目前,不少学生制作的简历很花哨,而且比较厚,这其实在常规情况下不利于就业。他表示,在简历中,可以将实习或者实践经验放在简历靠前的位置,自我评价等则可以靠后,且不宜过多。而在求职意向一栏中,不宜填得过为宽泛,否则用人单位会认为求职者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
同时,求职者在制作简历时,可以根据求职意向的不同,制定侧重点不一样的简历。比如在投放销售类岗位时,可以强调本人在这方面的实习经验;而投放研发类岗位时,则倾向于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经历。
求职:中小城市大有作为
郝健表示,虽然目前全国就业大环境不好,但并非都是负面影响。从目前来看,企业缩减招聘计划,主要是从企业成本考虑。而如果招聘大学生,无疑成本也不高,因此从一定层面上说,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同时,目前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包括铁路、基础建设等方面将有很多岗位提供,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有不少的用人需求。为此,毕业生在求职时,可以在中小城市的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寻求到很多就业机会。
他表示,虽然曾经风光的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目前降温,但“东边不亮西边亮”,很多基础行业也大有作为,可选择的行业更广。
心态:应聘做到不卑不亢
同时,面对就业的新情况,毕业生应学会自我调整、积极应对。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包括对岗位的收入、专业是否对口、对单位的期望值等,都应当做出合理的判断。
郝健说,虽然目前求职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求职过程中也不能自卑,要不卑不亢,表达出自己能为企业发展带来的好处。
今年9月,在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一次招聘会上,众多应征者前来应聘。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浦峰 摄
本报讯 昨日的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将依托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招聘活动,并将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据悉,教育部每月将举办不少于两场网络招聘活动,并将增加联合招聘会的密度,仅下月就将联合举办4场大型网络招聘活动,教育部将重点保障从今年11月到明年上半年毕业生离校前这一阶段的网络招聘活动。
明年毕业生增加52万人
全国普通高校2009届毕业生达到611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52万人。为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部全年每月将举办不少于两场网络招聘活动;增加联合招聘会的密度,仅12月份就联合举办4场大型网络招聘活动,到明年6月有12场此类招聘会;全面推广远程见面系统;加强网上就业创业指导和形势教育;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和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合并,重点完善了双选自助大厅的核心功能。
续梅昨日表示,教育部将专门召开会议,也就是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会议,对明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金融危机有影响但不大
“全球金融危机会不会冲击农村中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面对这样的提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建同昨日表示,“相对来说影响不会很大,但是确确实实是有影响的。”
刘建同称,做出口的企业由于订单减少,确实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职教育的多数学生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当中工作,因此会有一些影响。但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对现有在校的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影响还不很明显。
刘建同还表示,目前中职学生就业偏中低端,很多企业非常需要。教育部已要求各地中职院校研究市场、研究企业,在和企业更深入合作的同时,也在专业结构上有所调整。他相信,不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就业上即使受到影响,也不是特别大的。
■ 招聘会
2008年
11月20日-26日 全国大中型企业与2009届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周
12月8日至22日 第七届全国建设行业人才暨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会
12月22日至28日 全国铁路行业与应届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
12月22日至28日 全国农业行业用人单位与2009届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
12月20日至26日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冬季联合招聘会
2009年
2009年1月 全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
2009年3月 2009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春季联合招聘会
2009年4月 应届高校毕业生网上联合招聘活动
2009年5月 2009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
2009年5月 2009年全国服务外包人才网络招聘会
2009年6月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夏季联合招聘会
■ 出路
人大考研(Q吧) 报名者增千余人
本报讯 除了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另外一个选择是考研。人大研究生(Q吧) 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人大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人数比去年多了1000多。另据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处长汪庆华介绍,今年该校报考研究生的学生略有上升,2009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比上一年度增长了9.4%。
不过,北大、清华等高校人士表示,不应把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减与金融危机联系起来。北大研招办主任魏志义称,金融危机未对该校研究生招生带来明显影响。北大2009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在2万左右,与往年持平。魏志义称,每年报考北大的人都很多,不过北大研招办没有统计具体专业的报名人数变化。清华研招办主任郭钊亦认为,金融危机与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无直接影响,“不好把两者拉到一块去”。
清华、北大等4高校人士谈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带来就业压力
高校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去
■ 应对
金融危机是否给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压力?高校的应对措施是什么?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清华、北大、华电和石大四所部属高校,四高校就业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部分学生受到各种舆论的影响,心理产生一些波动。各高校都已采取了应对措施。
北大:引导学生从“危机”中突围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军凯表示,当前金融危机对于北大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及国企、三资企业没有太大影响。
她表示,尽管金融危机对北大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不大,但可能部分学生受到舆论影响,心理产生一些波动。为此,北大就业指导中心引导毕业生理性面对经济危机、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将通过形势研讨会、师生座谈会等措施,指导毕业生理性面对和应对金融危机。
李军凯还表示,北大每年都有很多同学选择到基层、西部地区,很多人现在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清华:衡量职位不能向“钱”看
在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祁金利看来,衡量职位的标准不应仅看薪水,“钱多的岗位不一定是好工作”。祁金利提醒毕业生,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念,不要只盯着大城市。以事业为重的选择,最终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祁金利承认,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影响是必然的。不同行业因此在岗位需求方面发生变化,也是正常的,“但中国金融体系有相对独立性”。
祁金利认为,目前国家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就业是一个利好消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业,这会在金融、贸易、房地产、证券等行业就业岗位减少的情况下,铁路建设、公路建设等方面扩大毕业生需求,“总体上我不太悲观”。
石大:引导毕业生更加理性务实
谈及金融危机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中国石油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韩尚峰表示,这其中有一个相对滞后性,今年应该影响不大。其称,中国石油大学今年有3000多人参与就业,目前60%的本科生和30%的研究生已有就业意向。他表示,学校适应了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就业主要面向石油石化行业,“对就业比较有信心”。
韩尚峰把该校学生分为两类:一是涉及石油石化专业的学生,一是通用专业的学生。目前,石油石化行业引进大学生的意愿“与往年基本持平”。特色专业学生的主干就业渠道无明显压力。
韩尚峰称,通用专业的竞争压力比较大,学校要加强引导,引导这些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让他们变得更加务实和理性,“如果降低就业期望值,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会更容易一些”。
华电:“谨慎乐观 形势严峻”
“谨慎乐观,形势严峻”,对于2009年华北电力大学的就业形势,该校学生处处长汪庆华表示,大型企业来校招聘势头不减,但中小企业进校招聘的势头减少。
汪庆华表示,已有近100家电力企业进校招聘,“往年这时70来家。”汪庆华认为,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反而加剧了一些企业对高端人才需求的紧迫感。
针对今年的形势,华电已出台了一些措施。汪庆华表示,除提供就业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到基层、西部和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就业。“当前就业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一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但需求量大的地方,学生积极性不高。”
后年京劳动力供-需=139万
劳动力总量将达1084万人,需求总量将达945万人
■ 前景
本报讯 2010年,预计北京劳动力总量达1084.3万人,劳动力需求总量达945万人,供需缺口达139.3万人。上述数据是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社会建设研究”课题组近日公布的。
据悉,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将达1650万人,在2005年年底1180.7万人的基础上将增469.3万人。人口规模总量的膨胀直接加大城乡就业压力。北京未来劳动力供给总量将继续增长,而劳动力需求总量有限,就业供需矛盾加剧。
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北京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将呈上升趋势,但要控制在3.52%以内。2007年的北京市再就业计划中,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7万人。
此外,因建设奥运场馆的任务完成,北京对从事建筑的务工人员需求数量将大幅减少,相当部分劳动者也将面临重新择业。
漳州人才在线 www.zzrc.net - 漳州人才网求职精选门户!
APP名称:漳州人才在线 版本:漳州人才在线 V2.4 开发者:漳州楷欣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载APP】
电话:0596-2288480 2888821 2886665 投诉:18960160360 / 18960000505
合作微信: zzrcnet 客服小周: zzrc001 / zzrc005 客服小吴: zzrc002 客服小黄: zzrc003
客服QQ1:93865539 客服QQ2:407177779 客服QQ3:66712636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厦门路21-33号 EMAIL:zzrcw@qq.com
芗城区人社局核准号:350602RL0013号 ICP经营许可证编号:闽B2-20200655 闽公网安备35060202000103